icon__search

未得之民代禱|2022年7月

粵語 MP3|阿富汗|巴基斯坦

7月1日(五)|每個男人都有一把刀

July 1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東南帕夏伊人擁有獨特的方言,其他帕夏伊人也聽不懂。原本住在平原的他們,在普什圖人到來後,便往高聳的興都庫什山區遷徙,定居在靠近水源的河谷中。帕夏伊有一句古老諺語:「即使在山上,依然有路。」 他們在低海拔地區種稻、畜牧和種植小麥;種玉米的農民則生活在高海拔地區。村委會由一些大家庭所推派的代表共治,他們掌握影響整個部落的權力。 帕夏伊人最看重男子氣概和榮譽,他們心目中的真男人是:有傲骨的戰士、忠於家庭、能夠令敵人懼怕,必要時隨時準備對付世仇。每個帕夏伊男人身上都有一把刀或一把槍。 他們於十六世紀末接受了伊斯蘭教,成為遜尼派穆斯林,並認為跟隨基督會導致他們與社群疏遠,分化部落的團結。 代禱文 天父,剛毅的東南帕夏伊人以山谷的天險,和不輕易敞開的心扉,阻絕外人的到來,但我們求祢預備願意接待宣教士的平安之子,透過平安之子的家庭,幫助宣教士順利走進東南帕夏伊人的生活,活出基督生命的見證,贏得東南帕夏伊人的信賴,開展有果效的福音事工。「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,我要進到他那裡去,我與他,他與我一同坐席。」我們求祢鬆軟東南帕夏伊人封閉的心,挪去反對基督福音的定見;當基督透過各樣方式向他們叩門時,願他們被救主慈愛的聲音吸引,願意打開心門與耶穌一同坐席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2日(六)|浪跡世界的吉普賽人

July 2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扎赫拉(Zahra)靜靜坐在樹蔭下,用一雙神祕漆黑的大眼睛,打量往來的路人。她的小攤子上擺着各種銀器飾物、手工雜貨。她說自己會讀心術,也會為人占卜。 她最難忘童年時期,一家人經常乘坐大篷車到各個城市「旅行」。父親有一隻會表演雜耍的小猴子。羅姆人從小就在街頭磨練出各種謀生技藝,靈活地適應社會的變化,不論男女都有掙錢的能力。 雖然人們對這些流浪者充滿戒心或輕視,但其實羅姆人除了崇尚心靈自由,也很重視純潔。現在許多羅姆人開始定居,新的一代已經沒有流浪的靈魂或游牧的經歷,也避諱提及羅姆人的血統。 他們起源於印度北部,名字源自印度語的「Dom」,意思是「以歌唱跳舞為生的人」,也有人叫他們吉普賽人。 來到阿富汗的羅姆人,入境隨俗成了穆斯林。他們會講兩種語言:羅姆語和阿富汗波斯語。但由於受到歧視和文化差異,少有羅姆人擁有阿富汗公民身分。他們需要「織帳篷者」、醫療人員和掃盲老師的幫助。 代禱文 天父,這些不受歡迎、不被信任、也沒有公民身分的羅姆人,雖然已習慣了堅強獨立,但他們的心中都有被愛、被接納的渴望,求祢使他們早早知道祢的慈愛,被祢生命的活水滿足。我們祈求旅居各城的羅姆人,遇見向他們伸出雙手的基督群體,帶領他們在神的愛與神的子民中,找到生命的歸屬感。願祢祝福阿富汗的基督肢體有屬天的智慧與愛心,以神的眼光看待羅姆人的獨特,建造羅姆門徒,向阿富汗各個族群展現神接納的寬闊之愛,以及肢體和睦同居的美好。求神興起福音工人,向羅姆人展開母語的個人佈道,或製作廣播節目,為識字有限的他們指出救恩的道路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3日(日)|回家是個危險的選擇

July 3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,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部落社會。普什圖人是阿富汗兩百五十多年來的傳統統治者。 阿富汗先後經歷國王被推翻、蘇聯入侵、美軍出征塔利班,戰爭不斷。許多普什圖平民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難民營,待局勢穩定後才返回阿富汗。由於貧困問題與戰火頻仍,驅使一些普什圖人想儘辦法逃到伊朗或歐洲國家。 由於伊朗本國也有普什圖人,所以對普什圖人接納度較高,不少阿富汗的普什圖年輕男子會在德黑蘭打工,寄錢回家鄉。可惜因為語言的隔閡,致使伊朗基督徒少與他們有交集。 自1818年開始,基督宣教士便試圖接觸普什圖人。來到印度宣教的威廉‧克里(William Carey),與北印度的普什圖商人有互動,進而將部分舊約翻譯成普什圖語。儘管漫長歲月中有基督徒透過興學、醫療、文學等方式向普什圖人見證基督,可惜仍無法在普什圖內部催生出本土的福音運動,仍需基督徒鍥而不捨的禱告,以及更多的工人差派! 代禱文 天父,感謝祢鍥而不捨的愛,一直差遣工人向普什圖人叩門。願漂流異鄉的普什圖人,如同雅各看見神向他們顯現,又如同路得遇見恩待他們的神兒女,向他們展現神豐盛的慈愛,使他們的心謙和柔軟,不再拒絕基督。求祢開普什圖人的眼睛,得以看見基督全備的救恩及真理教訓,比傳統伊斯蘭信仰及從小被視為圭臬的普什圖法則,更美更善。願他們渴慕真道與靈糧,被神的話語滋潤、建造,屬靈生命長大成熟。我們也祈求伊朗境  的許多地下教會,能跨越文化及語言隔閡,關懷阿富汗普什圖移工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4日(一)|讓蘇聯重重地跌跤

July 4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「成立塔利班組織的成員是北普什圖人,但塔利班不等同於北普什圖人!塔利班的作為其實違背了古蘭經,我們並不認同他們的做法!」年輕的北普什圖人曼蘇兒(Mansoor)一再澄清這個觀點,試圖讓朋友們不要誤解所有普什圖人都是塔利班。 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,原以為能閃電攻占此地,沒想到這一仗打了十年。阿富汗的民兵組織異常彪悍,靠着崎嶇山地的游擊戰,打得蘇軍灰頭土臉地撤回老家。當那些出征將士被一口口棺材送回家鄉時,社會氛圍低迷;戰爭也拖垮了經濟,加速了蘇聯瓦解、冷戰時代結束。 在這場蘇阿戰爭中,游擊民兵從美國中情局、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、沙特(沙烏地阿拉伯)取得軍火。蘇聯撤退後,阿富汗頓時群龍無首,陷入軍閥混戰。一些北普什圖聖戰者成立了塔利班組織(Taliban),試圖恢復國家的統一及和平,給人民帶來終結戰火的盼望,甚至一度收復了九成國土。但塔利班嚴厲的教法統治,帶來兩極化的評價;有些阿富汗人因塔利班的緣故,而害怕普什圖人。 代禱文 天父,許多北普什圖人因着敵對西方,而排斥基督教,認為家人歸主是大逆不道的事。這樣的氛圍影響了人們對福音的接受度。「聽見的人說:『這樣誰能得救呢?』耶穌說:『在人所不能的事,在神卻能。』」是的!祢要在人看為不可能的地方行奇事,我們祈求即便是這樣的環境,祢依然能用各種方式得着忠心的門徒,在艱難中活出基督的樣式,為祢做見證;我們也祈禱阿富汗這個敵對祢的國家、壓迫基督教的領袖,將被福音轉化,社會對基督信仰能抱持開放友善的態度。我們也求祢興起更多非西方的宣教士,成為神與普什圖人之間的橋梁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5日(二)|誰能為主預備道路

July 5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哈札拉人的長相,與周邊民族很不一樣,是一張亞洲人的面孔。他們可能是成吉思汗及其後人西征時,蒙古駐軍的後代;哈札拉語大量受到蒙古語及突厥語的影響。另有一說則將時間推得更早: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記》裡,提到當地有一人種,形貌與中土人相似,被後人懷疑是哈札拉人的祖先。 哈札拉人的什葉派身分,也跟周邊的遜尼派穆斯林不一樣,導致他們際遇悲慘。自十八世紀開始,普什圖統治者壓迫哈札拉族,哈札拉人數次起義都被鎮壓,紛紛逃躲到中部山區(現今的哈扎拉賈特)。 近代,他們常遭塔利班組織迫害。九一一事件後,美國以出征塔利班為由,出兵阿富汗期間,哈札拉人的權益雖有抬升,但在2021年塔利班重掌政權後,哈扎拉人的未來再度充滿未知。 走向哈札拉人的道路,十分崎嶇,有誰願意去呢?他們藏身於山區,冬季天候惡劣,甚至某些地區長達半年被大雪覆蓋,加之政府對宣教士抱持敵意,我們實在需要切切地呼求神,為哈札拉人打通一條福音的路! 代禱文 天父,哈札拉人所受的苦難祢都紀念,求主憐憫他們對生活與未來沒有平安,使他們可以在這個福音封閉的地方,仍有遇見神的機會,經歷耶穌基督所賜的平安,不是任何人事物、宗教、掌權者能給予的平安。祝福被祢救贖的哈札拉基督徒們,即便遭遇狂風暴雨,仍能向這世界的人們活出有主同在、出人意外的平靜安穩,吸引人來認識賜下真平安的主!我們為阿富汗的新政府、新政策禱告,願統治者能善待境各族群,促進和平與種族平等。也禱告基督徒能透過醫療團隊、教育、營商等方式,走進哈扎拉群體,為基督多得靈魂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6日(三)|等候第十二任伊瑪目降臨

July 6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或許你對阿弗沙里人很陌生,但喜愛東方地毯的古董行家,卻會收藏他們手工編織的阿弗沙里羊毛毯。它是由濃郁華貴的靛藍色、紅玉髓、赭石色,交織出繁複的幾何圖案;毯子尺幅通常不大,便於游牧帳篷的使用和攜帶。 阿弗沙里人主要分布在伊朗、土耳其及亞塞拜疆,但阿富汗境內也有一萬五千人,他們在鄰近喀布爾(Kabul)的偏僻之地務農、放牧和織地毯。 多數阿弗沙里人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中,較主流及溫和的「十二伊瑪目派」(Twelver Shia)。什葉派與遜尼派不同,強調血統繼承,只相信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(Ali)及其直系後裔,才是先知的繼承人,有資格領導穆斯林。但這個主張,在第十一任伊瑪目遭毒殺、其5歲嗣子又失蹤後,陷入空前危機。於是,「十二伊瑪目派」出現了!他們聲稱有第十二任伊瑪目,但被安拉暫時隱蔽;他不死、隱遁中,末世時會與爾撒(Isa,古蘭經中耶穌的阿拉伯語稱呼)重現於世,終結苦難,帶來伊斯蘭教統治的新世界。 十二伊瑪目學說,彷彿是解救什葉派危機的產物;第十二任伊瑪目,便成為許多什葉派信徒所等候的「救世主」。 註:伊瑪目是伊斯蘭教的領袖。 代禱文 天父,阿弗沙里人根本沒有機會知道,他們所呼喊的爾撒,不只是先知,也是神的獨生愛子,是為眾人捨命贖罪的真正救主。求祢打破伊斯蘭虛妄的教導,我們祈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、榮耀的父,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阿弗沙里人,揭去蒙蔽他們的帕子,使他們真知道主。並且照明他們心中的眼睛,知道祢的恩召有何等指望,何等豐盛的榮耀!願祢差派福音使者,引領阿弗沙里人認出耶穌基督就是唯一的真理、道路和生命。祝福阿弗沙里人悔改、領受救恩,將這大好的消息,告訴其他十二伊瑪目派的平安之子,在神的保守中多結果子、多得靈魂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7日(四)|你還在聽收音機嗎?

July 7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阿富汗東北部的巴達赫尚省(Badakhshani),在靠近塔吉克斯坦的邊境山谷,有達爾瓦茲人居住的城鎮。他們的聚落緊鄰清澈河流,放眼望去遠山連綿。狹長的谷中有肥沃的土壤,供人耕種、游牧。冬季白雪覆蓋崎嶇的山脈,待春夏雪水消融,草木發旺,就成為牲畜最好的草場。在這片天地中,有太多山民獨享的祕境。 達爾瓦茲年輕人所就讀的學校皆使用阿富汗貿易語言——達里語(Dari)授課,成年男人們在交易時也說達里語,但年長者只會講達爾瓦茲語。達爾瓦茲人與世隔絕,僅有收音機是連接外界的觸角。由於難產問題,婦女和嬰兒的死亡率很高,因此此地很需要醫療援助和藥品。 達爾瓦茲人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,即便他們背誦古蘭經,卻不理解所讀的內容。基督教被他們視為可恥和不可接受的宗教。 代禱文 天父,與世隔絕的達爾瓦茲人就連些許的福音資源都難以取得,這裡也因塔利班的壓迫,致使宣教士不易進入,但父啊,祢曾在紅海中為以色列分開道路,祢凡事都能做!我們祈求祢賜下達里語的福音文學作品、詩歌音樂、廣播節目,使他們能接觸到福音好消息。我們也禱告能有專業的基督徒醫生、醫療團隊,如同當年的馬偕、蘭大衛奉獻自己,飄洋過海來到異國,借由醫療或興學來播下福音的種子。耶穌曾說:「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,仍舊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求祢興起願意委身在達爾瓦茲人當中的福音使者,使得這個群體不再被稱為福音未及之民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8日(五)|永遠的陌生人

July 8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拉格曼省的山谷中,殷勤的穆薩里人為地主打工,在晚春收穫季節,幫忙打榖、揚米去糠,以及進行清潔工作。仲夏至夏末,他們在人口稠密的喀布爾找工作,以換取糧食和農產品。 南亞的穆薩里人,原本是印度教徒,後來被迫改信伊斯蘭教,以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、印度的拉賈斯坦邦為多,阿富汗也有三千多名。但不管身處哪個國家,他們都地位低微,受人輕視。這種歧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? 據民族學的研究,穆薩里人是阿富汗不受人喜愛的十個遊走社群之一(統稱為Jat,是貶義詞)。人類學家阿帕爾納‧拉奧(Aparna Rao)歸類Jat的幾項基本特徵:(1)被視為有印度血統的外來者;(2)可能與屍體、放血、賣淫等不受歡迎或被視為汙穢的職業有關;(3)小而黑的身形外貌證明其印度血統,而非阿富汗血統。 當人們有不得體的言行或穿着時,通常會被罵與「Jat」無異。在阿富汗,沒有人想被貼上這個標籤。 雖然阿富汗的穆薩里人已不過遊走生活,也成為遜尼派穆斯林,並在阿富汗生活已久,但他們的印度血統似乎仍是無法被接納的原罪。 代禱文 天父,願微小的穆薩里人知道天父對他們的愛,以及救恩的計畫後,如同浪子在惡劣景況中醒悟過來,就說:「我要起來,到我父親那裡去。」便回轉投靠在祢翅膀的蔭下。他們必因祢殿裡的肥甘得以飽足,祢也必叫他們喝祢樂河的水。主啊,打發忠心的門徒,立志為神尋回穆薩里失羊,特別是透過專業技能、慈惠工作來扶助穆薩里人,好讓排斥基督宣教士的阿富汗政府,允許他們進入阿富汗,並給予他們極大的自由及保護。祝福這些住在穆薩里人中間的福音工人,願意效法基督道成肉身,將父的榮光彰顯出來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9日(六)|改教?換湯不換藥

July 9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努里斯坦群體居住在阿富汗東北部的紐里斯坦省(Nuristan),與其他本國民族相比,顯得十分獨特。他們原本是印度教徒、泛靈論者,所以居住地被稱為「卡菲爾斯坦」(Kafiristan),意思是「異教者的土地」。十九世紀,在阿富汗王公的刀鋒威脅下,他們改信伊斯蘭教,地名也被改為「紐里斯坦」,意為「光明之地」。努里斯坦群體雖被迫改換信仰身分,但依舊不改過去習俗,繼續崇拜神靈。 納里薩蒂人是努里斯坦人的一個分支。努里斯坦人多半是農民和牧民,住在偏遠和難以進入的地區,那些陡峭狹窄的道路,甚至連騾子都無法通行,只能靠步行。有些人受雇於外資企業以進行伐木或非法開採寶石,例如紅寶石、祖母綠、青金石和碧璽。 他們的生活環境缺乏基礎設施、長期不受中央保護。一位努里斯坦人說:「我們面臨不公義的處境,但希望努里斯坦的新一代,能夠使這裡成為遊客的天堂,而不是恐怖分子的避風港。」 努里斯坦地區以美景著稱,若能發展旅遊業,或許基督徒會有機會接觸到這群未得之民。 代禱文 天父,我們祈禱一直被中央忽視的納里薩蒂部落,能有基督徒團隊到來,幫助他們活化部落、培訓技能、改善醫療與教育品質;求神使這些幫助者在人眼前蒙恩,甚至得以動員地方政府開展納里薩蒂部落的基礎建設、改善不公橫行的法治漏洞。讓基督的使者們能為這地帶來神的祝福,不只帶來部落生活的進步,更帶出人心對福音柔軟的轉變。因着感受上主的愛、照顧和憐憫,甘心樂意地成為天國子民,並離棄過去信仰伊斯蘭教時,都還保有的泛靈崇拜及迷信,只忠心順服主的教導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10日(日)|阿富汗的歐洲人?

July 10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奧爾穆里人屬於努里斯坦(Nuristani)群體,卻住在阿富汗東南部帕克蒂卡省(Paktika)的普什圖人當中。 在分工性很強的努里斯坦社會中,男人放牧,是家中的經濟重心,女人農作,用以自給自足。 努里斯坦人的起源成謎,他們有偏似歐洲人的容貌,常見金髮、紅髮、藍眼、碧瞳。亞歷山大曾記述他遠征庫納爾河地區時,被山地部落大敗,損失慘重,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他的殘餘部下留在當地,但有趣的是,努里斯坦部落風行的運動競賽,與希臘運動高度相似,有標槍、鉛球,以及用拋光圓石進行鐵餅競賽。 努里斯坦人是歷史上的傳奇戰士,被形容為魅力四射、體格健壯、可靠、忠誠、有創造力的人,並善於用木雕工藝雕刻萬靈。這些作品在塔利班組織首度掌權期間,被大量摧毀。 努里斯坦人住在邊陲地帶,被中央政府忽視,包括奧爾穆里人在內,都是外人不易接觸的群體。 代禱文 天父,我們為阿富汗全境的和平,以及能建立一個有能力和公義的國家政府禱告。願祢使族群間的衝突、戰爭、暴力,不再侵蝕這個國家,不再製造仇恨、對立與混亂。願祢使政府能有效地治理、建設每個地方省分,包括邊陲的奧爾穆里人土地,好讓境  可以安全開放,福音事工得以深耕發展。求神在奧爾穆里部落中動工,為他們預備宣教工人,並使用有影響力的領袖、耆老成為屬神的平安之子,非但不禁止福音傳播,甚至還成為基督福音的傳遞者,帶領族人一起尋見真光!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11日(一)|需要終結文盲!

July 11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阿富汗有八千多名帕拉奇人,主要居住在喀布爾東北方的尼卜拉山谷(Nijrab),以及興都庫什山谷(Hindu Kush Valley)的五個村莊。 幾乎所有帕拉奇人都會說雙語:帕拉奇語及塔吉克波斯語(Tajiki Persian),但是他們的母語識字率不到1%,塔吉克波斯語的識字率則有5~15%。我們要特別為聖經翻譯工作來禱告,因為這個族群不只需要譯經,還必須伴隨村莊的識字教育,及有聲聖經的製作,帕拉奇人才能夠閱讀、學習神的話語。 由於帕拉奇村莊中沒有基督徒,除非有福音使者前去接觸他們,否則帕拉奇人不容易有聽聞福音的機會。帕拉奇社區是緊密相連的穆斯林社群,改變信仰是很罕見的事,他將承受家庭與公眾的壓力,因基督教在當地被視為分化社群的威脅。 代禱文 天父,求祢興起許多當地有學識、熱心、細心、有毅力的帕拉奇人,能參與聖經翻譯工作,幫助譯經員翻譯出最合適帕拉奇人的聖經譯本、推動聖經閱讀。並賜福教育事工能提升帕拉奇人的識字率,帶領學生認識神的話語。求祢感動喀布爾的基督信徒,熱切地為帕拉奇人禱告,願聖靈在人們的禱告中,推動阿富汗的基督信徒,火熱地投入接觸帕拉奇人的福音工作;也揀選有恩賜的基督徒,為帕拉奇人創作貼近他們文化背景的詩歌和福音戲劇。我們禱告帕奇拉村落領袖,不禁止人們來認識、跟隨主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12日(二)|突厥人,波斯魂

July 12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基茲爾巴什這個詞,是死對頭奧斯曼土耳其人替他們所取的名字,意思是形容基茲爾巴什人帽子上高高的紅色頭飾。基茲爾巴什人主要由講突厥語、波斯語的亞塞拜然部族組成,但和多數伊斯蘭遜尼派的突厥人不同,基茲爾巴什人認為自己是什葉派;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信徒,卻認為基茲爾巴什人所實踐的教義是極端或異端。 歷史上的基茲爾巴什人勇猛善戰,是忠於薩法維王朝(Safavi,位於伊朗)的利劍,相當波斯化。現今在阿富汗的基茲爾巴什人,一部分是波斯知名國王納迪爾‧沙阿‧阿夫沙爾(Nadir Shah Afshar),在1738年印度戰役期間,駐留軍隊的後裔。到了阿富汗杜蘭尼王朝時,國王麾下十萬騎兵中,有大量的基茲爾巴什人。這個族群長期與政府關係密切,在公家單位擔任要職。 十九世紀的英國爵士,用「博學、富裕、有影響力、波斯化」來形容住在喀布爾的基茲爾巴什人。第一次英阿戰爭,基茲爾巴什人選擇與英國結盟,招致掌權的普什圖人的不滿,導致日後某段時期,他們被阿富汗王公列為國家敵人,遭到政府和遜尼派的迫害。 現今阿富汗的基茲爾巴什人約有30萬人,主要住在喀布爾、赫拉特、洛加爾、坎大哈、馬扎爾等地,從事貿易、工匠等行業。他們說的達里語(Dari,阿富汗波斯語)是官方語言之一,雖有聖經譯本,但基茲爾巴什還沒有向耶穌基督敞開心門。 代禱文 天父,求祢帶領基茲爾巴什人尋找到真正的敬拜對象、生命源頭。使他們無懼其他宗派的宗教熱忱,能投注在為他們的罪死在十字架的救主身上,深深體悟:「祂是愛我,為我捨己。」願基茲爾巴什人不再為地上君王而活,乃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。主啊,開他們的眼睛,得以看見天上大君王的榮耀,明白永恆的價值,切慕屬神的國度。求祢興起願意不計代價,向基茲爾巴什人傳福音的工人,讓他們能清楚地向基茲爾巴什人闡述福音,並獲得這個群體熱切的回應,進一步有植堂運動、門徒運動產生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13日(三)|俾路支人的故事 地理篇

July 13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俾路支斯坦(Balochistan)曾經是一塊水源充足的土地,俾路支人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,種植莊稼,飼養牛羊。如今,這裏只見一片荒蕪,人們生活艱難。俾路支人離不開這裡,衹好過着半游牧的生活,隨季節和生態的變化,四處遷徙。 俾路支斯坦地處伊朗高原,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、阿富汗南部的尼姆魯茲省、赫爾曼德省、坎大哈省,以及伊朗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。長期以來,因為偏居山區,俾路支人一直保持着以部落為主的社會結構,獨特的歷史文化使得他們難以融入現代社會。近年,由於政策上的不公平對待,導致巴基斯坦聯邦政府與俾路支族之間衝突不斷。 除了地理環境的限制,俾路支人的部落文明有着濃厚的集體主義,傳福音給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一般而言,俾路支人是遜尼派穆斯林。部分聖經已被翻譯成俾路支語,但目前並無完整的聖經譯本。 代禱文 天父,「我要一心稱謝耶和華;我要傳揚祢一切奇妙的作為。」願聖靈時常幫助我們去察覺,生命裡上帝的奇妙作為,從心底深處發出感恩的喜樂,並化為信仰實踐的動力。父神,今天我們一同來到祢面前,為俾路支人禱告。求祢不要忘記他們,差派更多福音使者來到他們身邊,賜給他們更多聽見福音的機會。同時,我們也求祢賜下聖靈給俾路支人,好讓他們真知道有一位神,因為深愛他們,以致於願意為他們的罪而死,親自牽起他們的手,回到天父的家中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14日(四)|俾路支人的故事 歷史篇

July 14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近代以前,帝國或王朝是依據實力來劃定疆界,而俾路支人安居的地方恰巧位於人煙稀少的邊緣地帶,通常處在中央政權管轄的地界以外,一向保持着相對獨立的自治狀態。 18世紀的喀拉特汗國(Khanate of Kalat)是俾路支自治時代的頂峰,他們卻未能在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之下倖免於難。19世紀以後,英國人強行改寫這片土地的命運,「分而治之」的殖民政策造成俾路支族群內部四分五裂,「歌德史密德線」(Goldsmid Line)和「杜蘭德線」(Durand Line)確立了巴基斯坦與伊朗、阿富汗的交界。從此,俾路支族群分屬三個國家。 如今在巴基斯坦,一半的俾路支人生活在鄉村,另一半則生活在城市。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,到陌生的城市打拼。老一輩的不願意從傳統走出來,部落生活才是他們人生的價值。識字率低、嬰兒死亡率高等社會問題盤根錯節地交纏在一起,俾路支人始終脫離不了被孤立的貧窮。 社會結構性的罪,讓福音寸步難行。讓我們一起定睛仰望神吧!唯有祂才能克服一切阻礙。 參考文獻:蘇欣、李福泉《俾路支問題》,2020,國際論壇 代禱文 天父,是祢讓我們看見,這個有罪的世界充滿着許多問題,而歸根究底,是人類起初不聽從祢,離開祢創造的樣子。今天,我們同心合意,齊來為俾路支人代求。願父神祢留住俾路支嬰孩的生命,並差派擁有醫療專業、教育背景的宣教士,帶着福音使命來到他們當中,施行公義和憐憫,給予物質上的幫助,也安慰靈性困苦的俾路支人,不要讓社會問題成為福音的攔阻。願聖靈主動施行救恩,使俾路支人敞開心門認識耶穌。禱告離開家鄉的俾路支年輕人能成為跟隨基督的先鋒,並把福音帶回自己的部落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15日(五)|山,一直都在我的生活視線里

July 15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粵語朗讀:沈小嵐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據估計,全世界俾路支人總人口約為1,500萬人。截至2017年,俾路支人占巴基斯坦2.08億人口的4%。幾世紀以來,他們住在高聳崎嶇的伊朗高原上。如此艱困、充滿挑戰的環境,造就了他們如今勇猛強悍的堅韌性格。 俾路支族群延續着部落社會制度,人們嚴格遵守各樣傳統和行為準則,並依據血親關係被細分成130多個部落,其中馬里(Marri)、布格蒂(Bugti)和孟格爾(Mengal)是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境內較具影響力的部落,而拉赫沙尼則是較不起眼的一個,有時會被併入潤德部落(Rind)。 在部落社會裡,所有的財產和牲畜都是公有的,而每個人都被視為集體的一部分,需要對集體做出最大貢獻。人們會選出一位富有經驗及謀略的人擔任部落首領,稱為「薩達爾(Sadar)」,以確保其部落制度和規範皆能落實和執行。 根深蒂固的部落習俗,加上遜尼派伊斯蘭信仰的悠久歷史,使得拉赫沙尼人對福音非常抗拒。求主穿透這些屬靈障礙,溫柔地向他們的心說話。 參考文獻:陸水林譯,《俾路支斯坦薩達爾制度的歷史背景》,2005,南亞研究季刊 代禱文 天父,願聖靈突破橫在祢與拉赫沙尼人之間的重重阻礙,軟化他們剛硬的心,使他們的耳朵得聽福音。禱告福音種子落在拉赫沙尼之中,像落在肥沃的土壤上,收成百倍,結出許多果子。為將來歸信的拉赫沙尼基督徒禱告,願他們擁有從祢而來的堅忍心志,即使遭遇逼迫,仍然不放棄基督信仰,為祢作美好的見證。「祢是我的主,我的福氣唯獨從祢而來。」禱告耶穌基督成為拉赫沙尼部落的至寶,愿他們懷着感恩的心,將自己一生的主權獻給三一真神,並為榮耀祂而活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1
2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