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on__search

聖經原文靈修|2021年8月

華語 MP3

8月1日|得安息

August 1, 2021

主耶穌給的安息很特別,因祂知道你我的受造目的,以及如何滿足我們的需要。耶穌所給的安息,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必做,而是讓我們根據造物主的設計來被祂使用,好成全我們受造的目的。你可以用帽子盛水,但帽子的設計不是為了盛水。當你在做一件令你滿意、享受、精力充沛的事,你就知道那是符合你受造的目的。 「得安息」的希臘字(anapauso),是再一次的「再」(ana)和休止符的「休止」(auo)組成的複合字,意思是「放鬆」,找到舒心滿足的活動,而不是「停止」。 神創造萬有之後就安息,停下一切創造活動,這是第一個安息。萬物實現受造的目的,這是第二個安息。耶穌的到來,是要給我們這第二個安息,讓我們能夠實現神造我們的目的,好叫我們在世上的一切的活動,能夠榮耀神,又滿足自己。 所以,當我們行路疲乏時,耶穌說要到祂那裡去找到安息;我們背負着過犯、夢想、失望、義務的重擔,這些都不符合我們原本受造的目的,難怪我們許多人活在這世上,會感到吃力和空虛。「到我這裡來。」耶穌應許要把我們已失落的祝福和價值重新找回來。

8月2日|軛

August 2, 2021

「管制」和「自由」似乎是相互矛盾,經文用了「軛」這形象,更加深我們的困惑,試問當我們頸上拴着控制我們方向的「軛」時,怎麼可能自由呢? 我們感到困惑,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自由的真正意義。我們忘了自己何等軟弱,很容易偏行己路,只要把我們和神拴在一起,我們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。 「軛」在的希臘文中的意思是讓兩隻動物彼此倚賴,聯合一起,成為一股力量的器具。「軛」可以防止任何一隻動物跌倒,也能引導兩隻動物走向同一個方向。最重要的是,軛會朝向一個目的,如果沒有目的,所謂的「自由」是沒有用的,只能讓人放縱情欲,或陷入瘋狂中。 我們以為能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就叫「自由」,然而神對自由的看法完全不同,自由必須在受神管制的範圍內,同時是與「目的」達成一致的;自由需要有方向,這方向就是走向神。一個真正自由的人,一定是能夠從事神造他本來就該做的事。軛是神的自由器具,為要引導我們走向這個目的。 主耶穌邀請我們,把自己和祂繫在一起,好讓我們得到所渴望的真自由。

8月3日|軛

August 3, 2021

如何進入耶穌所應許的安息?答案是:和祂連結在一起。「負軛」像是工作,不太像安息。然而耶穌所說的安息是希伯來式的,不是什麼也不做,更不是逃避,而是放鬆和分擔重擔。 說到責任和義務,人會有兩種世界觀,一種是強調個人的我要負起自己的責任,承當自己的義務。這是西方體系的思維方式。 另一種則是共同分擔彼此的責任和義務我屬於一個群體,和別人密切聯結,會受到別人的影響。我們這個群體凡事都會以關係為首。 神的家、祂的百姓屬於第二種觀念。每個人都在這群體中被神陶造,個人的成長和失敗都會影響到別人,大家是命運共同體。 耶穌邀請我們與祂共負一軛,就是和祂連結,也和天國其他弟兄姊妹連結。希伯來式的安息,就是發現我不再是孤單一個人。神的心意是有其他人托住我。 當我們沒有「軛」的約束,就不會有安息;安息不是實現獨立自主的夢想,去追求自己的事,而是依賴耶穌,和神家中的群體連結。

8月4日|學

August 4, 2021

這句經文並不是要我們學耶穌的思想,彷彿知道他的想法越多,就會越得安心。在這句經文中學這個字希臘文的意思是從耶穌學。觀察和效法祂的行動和言論,而不是檢查祂的內心思想、感受和意圖。所以你不必具備耶穌的神學知識,就可以效法祂了。 如果耶穌是要求我們明白祂的所有內心感受和想法,那就很難了,恐怕沒有人能夠得安息。但我們可以從祂身上學習以憐憫服事人、向父神禱告、安息日到會堂敬拜、安慰幫助有需要的人,以及守神的誡命等等。 這就是說,當我不效法耶穌這樣做時,我就找不到安息。你相信嗎?如果你信,就必須要了解耶穌遇到某些情況時會如何回應。當主耶穌面對指責、出賣、拒絕、強求、損失、懼怕、試探、勝利、歡喜、贊同、安慰、友誼……祂是怎樣做的呢? 很多人以為我們可以自己找到安息之地,但我們需要跟隨和效法耶穌,才能得到安息。

8月5日|學

August 5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耶穌要我們觀察和學(manthano)祂的樣式,然後才有可能去使別人也來作耶穌的門徒(matheteuo)。 使人作門徒的重點是選人來跟隨自己,這是個過程。而作學徒的重點就是小心觀察,徹底了解自己的義務、責任、行動,一心效法師傅。 當我效法耶穌的行動,我的態度和情緒就會被塑造成像主耶穌的樣式,從而得到新鮮的動力,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受造的真正目的,終於能夠得到滿足。當我的行動和神造我的特點和諧一致時,我就成為宇宙詩歌的一部分,使自己成為主的門徒了。 耶穌的方法很高明。我們不需要擔心沒有正確了解所有的知識、神學、倫理等等,只要看着耶穌的作為而效法之,自然就能進入神為我們設計的永恆目的中,我們的日子將會如沐春風,也會得到安息! 「使人作門徒」就必須教導人,因而自己就必須要先效法耶穌,然後和大家一同操練成為主的門徒。

8月6日|學

August 6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「學」(manthano)的希臘文動詞,意思是「一個會產生外在效果的思想過程」。 我們的文化和思維模式靠近希臘文化,會認為所謂的學習,就是得到資訊,因此我們以為知道主耶穌說了什麼就足夠了。可是,主耶穌是以希伯來背景說這話,學習不只是吸取資訊,更意味着我的行為一定會有所改變。 當希臘人使用這字時,就有「對某事變得熟悉」的意思,由此可見,學習是為了改變我們的行為,是發展新個性的過程。再加上希伯來背景,學習的目的就更清晰,即「與神的心達成一致」,意味着要活出憐憫,因為神是滿有憐憫的。 主耶穌確信我們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學習祂的樣式。如果你真想知道該如何生活,就去找最高的權威主耶穌吧!凡是神期待我們做的事,都可以從主耶穌的話語和行為中找到。 是時候我們該好好研讀福音書,花多點時間與我們最重要的老師在一起了。

8月7日|肉身

August 7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肉體和靈很不一樣,耶穌說這兩樣不會雜生。 耶穌提到「肉身」的時候可能是用希伯來文的basar,和保羅用的希臘文sarx意思有差別。保羅有時把sarx和靈對照,這個字含有罪性,然而basar是一個沒有褒貶的中性詞。 神必須把靈吹進我的basar,我才有了力量,否則我就只是一個會活動的泥土而已。 創世記這句話說,神把靈吹入亞當,人就有了靈又有肉身;可是亞當墮落的時候,我們就失去了靈的活力,回到去只是一個會活動的泥。 從肉身生的只能是肉身,正如保羅說的:「種的是什麼,就收什麼。」 但是耶穌和我們不同,他是從聖靈生的,所以他只做父神要他做的事。我們需要效法耶穌。神給了我們肉身,也給了我們靈的力量,現在該回到起初受造的目的了。求聖靈幫助我們,把泥土甩掉吧!

8月8日|喪命

August 8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你知道我們是和耶穌一起在生命的船上嗎?船若沉沒,耶穌就和我們一同落下水。 這一天風浪很大,所有門徒在船上都十分驚慌害怕,耶穌卻在船上安穩睡覺,難道衪不覺得危險嗎? 門徒不知道,有耶穌同在是不必怕的。他們急急地求耶穌。「喪命」這個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:糟糕!我們要完啦!在門徒來看,當時的情況急速變糟,每一分鐘都有危險,耶穌怎能在這個時候睡覺呢?我們也是如此,當處在危急的關頭,總是感覺主在沉睡,是不是這樣呢? 耶穌是宇宙的王,祂在我的船上,雖然遇到打雷閃電、波濤洶湧,但祂就站在我旁邊,我真的相信祂會讓船沉下去? 我們學習到的功課:環境如何,並不如我們和耶穌的關係重要。如果我相信耶穌真的在我的船上,我就什麼都不必怕。 耶穌回答門徒:「你們這小信的人哪,為什麼膽怯呢?」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好像海上行船,最重要的是:誰和你在一起?

8月9日|斥責

August 9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當我們的船遇到風暴的時候,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問:生命的主宰在哪裡? 假如你是耶穌的門徒,並不知道祂是宇宙的主宰,遇到船立刻就要沉下去了,當然想要知道耶穌這位彌賽亞會不會救我的命。 門徒們很擔心,眼看離岸還那麼遠,也沒有救生衣,在風暴中大家不可能游泳回去,很難想像耶穌要怎樣救他們呢?不過,他們至少注意到了一點:耶穌不着急。 沒想到,耶穌竟然是斥責風暴。 「斥責」(epitimeo)的希臘文動詞是「用權柄囑咐」。耶穌也用這個字來趕鬼。 從來沒有見過人能對大自然發令,但耶穌起來,斥責了風和海。更希奇的是,風和海也聽從了祂。看見這一幕,門徒甚至害怕起來說:「這到底是誰呢?」 只有神能夠掌管一切!我們學習到的功課是只有耶穌才是我們要敬畏的。有了祂的同在,無論在什麼環境中都不必怕! 還有另一個功課:門徒雖遇到了風暴,但他們卻因此得到了耶穌。認識耶穌是生命最大的益處,這風暴值得遇啊!

8月10日|召

August 10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當我們瞭解希臘文中「呼召」(Kaleo)這個字豐富涵意,就能更深明白神對我們的愛。 「呼召」是用來描繪牧羊人的聲音,是羊群清楚認識的聲音;「呼召」是用來傳達「派出去」和「叫他回來」這動作的動詞;「呼召」是描述傳喚時含有權威的意味;「呼召」是邀請的動詞,尤其是邀請人悔改;「呼召」有命名、任命和委派的用法;「呼召」涵蓋整本舊約聖經神對人所懷恩慈的心意;神對人所做的行動,從頭到尾都可在「呼召」這行動中捕捉到。 這一連串的解釋是什麼意思呢?當我們領悟到「呼召」是由神主動發起,不能用賺取的方式得到,不是因為我長久勤奮,或有好行為而得到這獎賞,就能放下許多徒勞無益的關注,比如懷疑纏擾你嗎?罪咎感折磨你嗎?擔子太重了嗎?神定意要賜下的恩典絕不會被這些紛亂岔開,神曉得所有的混亂,可是祂仍然呼召你;無論有什麼干擾,恩典始終還是會來臨的。 是神主動呼召我,並要求我回覆,我唯一能做的,只是回應這個呼召。

8月11日|吹進去

August 11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如果我們能看到新約使用的希臘文,和舊約書寫的希伯來文之間的聯繫,就能夠啟發我們從未注意到的真理。本節經文中的「吹氣」,和保羅提摩太後書中的「默示」這個字,它們之間就有這種聯繫。 保羅所用的這個字,雖然翻成「默示」,字面上卻是「神所呼出的」。神如何向我們人類呼出祂的氣,祂也是如何呼出祂的道。神用祂的氣息充滿我們,讓我們成為祂在地上的代表;同樣的,神也呼出祂的話——聖經,讓我們明白祂的心意。保羅知道這兩者的聯繫,所以他發明了這個字(theopneustops)來表達聖靈的工作。 神當然知道塵土沒有榮耀,可是當祂向塵土呼氣,塵土就活了。這給了我盼望。因為焦點不在我的軟弱卑微,而是在於神的工作。 這裡使用的「呼出」一字,不是用典型的字(ruah),乃是用了一個罕見的字(neshama)。典型的字是風、動物、甚至假神的氣息;而這個罕見的字則是神吹給人的氣息,是很特別的。所以,神所呼出的生命之道也會很特別。 神能把塵土變成活人,反映祂的榮耀,實現祂的目的,我們要好好思考這件事。

8月12日|不是

August 12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如果你跟隨耶穌,發現路途坎坷,那麼保羅的這句話對你很重要。保羅親身經歷過許多困難,我們可以聽他的見證:不要膽怯。 「膽怯的心」就是焦慮。原文動詞「沒有給」是在句首,表達出強烈的否定,這裡用的是aorist時態,意味着「不給」已經完成的行動,也就是說神從來沒有給,也決不會給我們膽怯的心。膽怯、焦慮一定不會是從神來的! 膽怯的心會妨礙我們順服神。我們頭腦雖然很清楚「在愛裡沒有懼怕」,但心裡常常還是懼怕。膽怯的心不是從神來的,而是我們自己有軟弱,信不過神的愛。 如果你蒙召要放下一切跟從神,可能你會覺得膽怯;雖然我們知道愛我們的神掌管一切,祂有足夠的恩典供應我,但我還是很膽小,不知道神是否真的會幫我。相信祂的能力是一碼事,了解祂的信實是另一碼事。我認識神的信實有多少,我能信任祂的程度就有多少。 我們應該聽保羅的話,認定膽怯、懼怕不是從神來的,那是來自我們的軟弱。然而,感謝神,我們的懼怕絕不能代替神的良善,所以放下懼怕,求神幫助我們吧!

8月13日|剛強

August 13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有人說,跟隨耶穌是既興奮又害怕的事。的確,神給你能力,卻未必除掉讓你懼怕的事,這世界仍然有壞事發生,是我們不能掌控的,但神給的能力能夠克服懼怕,因為耶穌說他已經勝過這個世界。 一個朋友告訴我,懼怕是看來很真的假證據。懼怕的感受是真的,但是支持我們懼怕的證據卻是假的。神愛我,只是我事先不知道祂會如何臨到幫助我,所以很擔心,但祂也能夠賜我能力來戰勝懼怕。當我們放下自己,全心降服耶穌時,就要準備迎接出其不意的驚險。生活看來仍然照常有序,但是當困難發生時,神必然出來幫助。 創世記說神愛祂所造的萬物;出埃及記說神掌管歷史;利未記說神提供解決我們罪過的方法;民數記告訴我們神引導我們的抉擇;申命記說神會賞賜我們的順從;耶穌說祂決不撇棄我。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? 我們不能過分相信自己的感官,神是真的給了我們能力克服膽怯,所以我們要剛強,相信祂是信實的。

8月14日|剛強

August 14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我們軟弱和膽怯,所以需要往前走的力量,神給的正是這種力量(dynamis)。這個能力讓我能夠克服懼怕來信靠祂。 剛強這個字是神白白的恩賜,不是我努力賺取的。神要我得益處,我只要轉離懼怕,選擇信賴祂,祂就立刻給我自己所沒有的能力。 懼怕束縛了我的靈魂,使我無法做任何事。我必須靠仰望耶穌來除掉這些束縛。 我不需要央求神來幫助我,祂早就等着要給我能力。一旦我委身於神,神就急忙來搶救了。 我們不能靠自己來拯救自己,但我無須害怕,因為我的軟弱正是經歷神能力的機會。保羅說我們什麼時候軟弱,什麼時候就可以靠主剛強了。相反,若我覺得自己有能力,就不會靠神了,神也不幫助我了,對嗎? 我們能夠從懼怕中學到的最好功課就是:了解自己是軟弱的,沒有能力。懼怕教我們依靠神的恩賜,所以,仰望祂吧!

8月15日|仁愛

August 15, 2021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

「愛」是個包含很多情感和行動的詞。希臘文有4個「愛」字,而希伯來文有3個。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預設,了解希伯來思想。 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看世界的方式不同。希臘人看世界是組織起來的點和線,他們會不自覺地分析事物的細部,所以會把愛分為對朋友的愛、對家人和孩子的愛、對事物的愛和對神的愛等等。 希伯來人描述世界中能看見的各種現象,所以愛是情緒、選擇、後果、活動等等。希伯來人不是把這些當做一系列「愛」的因素,而是整個現象。難怪舊約中總是把拜偶像形容為淫亂,因為其中包括了對崇拜對象的「愛」。 保羅這句話中提到「仁愛」(agape),他想到的是希伯來式全面的愛,包括行公義、嫉妒和捨己,含有很重的情緒,正如舊約中耶和華對百姓的愛。 另外一個希伯來字(ahav)是指看得見的愛。觀察一個人如何被神摸着,就知道那是愛。

1
2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