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on__search

7月14日(四)|俾路支人的故事 歷史篇

巴基斯坦 | 俾路支省 |俾路支人 Baloch People

July 14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近代以前,帝國或王朝是依據實力來劃定疆界,而俾路支人安居的地方恰巧位於人煙稀少的邊緣地帶,通常處在中央政權管轄的地界以外,一向保持着相對獨立的自治狀態。
18世紀的喀拉特汗國(Khanate of Kalat)是俾路支自治時代的頂峰,他們卻未能在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之下倖免於難。19世紀以後,英國人強行改寫這片土地的命運,「分而治之」的殖民政策造成俾路支族群內部四分五裂,「歌德史密德線」(Goldsmid Line)和「杜蘭德線」(Durand Line)確立了巴基斯坦與伊朗、阿富汗的交界。從此,俾路支族群分屬三個國家。
如今在巴基斯坦,一半的俾路支人生活在鄉村,另一半則生活在城市。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,到陌生的城市打拼。老一輩的不願意從傳統走出來,部落生活才是他們人生的價值。識字率低、嬰兒死亡率高等社會問題盤根錯節地交纏在一起,俾路支人始終脫離不了被孤立的貧窮。
社會結構性的罪,讓福音寸步難行。讓我們一起定睛仰望神吧!唯有祂才能克服一切阻礙。

參考文獻:蘇欣、李福泉《俾路支問題》,2020,國際論壇

代禱文
天父,是祢讓我們看見,這個有罪的世界充滿着許多問題,而歸根究底,是人類起初不聽從祢,離開祢創造的樣子。今天,我們同心合意,齊來為俾路支人代求。願父神祢留住俾路支嬰孩的生命,並差派擁有醫療專業、教育背景的宣教士,帶着福音使命來到他們當中,施行公義和憐憫,給予物質上的幫助,也安慰靈性困苦的俾路支人,不要讓社會問題成為福音的攔阻。願聖靈主動施行救恩,使俾路支人敞開心門認識耶穌。禱告離開家鄉的俾路支年輕人能成為跟隨基督的先鋒,並把福音帶回自己的部落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1日(五)|每個男人都有一把刀

July 1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東南帕夏伊人擁有獨特的方言,其他帕夏伊人也聽不懂。原本住在平原的他們,在普什圖人到來後,便往高聳的興都庫什山區遷徙,定居在靠近水源的河谷中。帕夏伊有一句古老諺語:「即使在山上,依然有路。」 他們在低海拔地區種稻、畜牧和種植小麥;種玉米的農民則生活在高海拔地區。村委會由一些大家庭所推派的代表共治,他們掌握影響整個部落的權力。 帕夏伊人最看重男子氣概和榮譽,他們心目中的真男人是:有傲骨的戰士、忠於家庭、能夠令敵人懼怕,必要時隨時準備對付世仇。每個帕夏伊男人身上都有一把刀或一把槍。 他們於十六世紀末接受了伊斯蘭教,成為遜尼派穆斯林,並認為跟隨基督會導致他們與社群疏遠,分化部落的團結。 代禱文 天父,剛毅的東南帕夏伊人以山谷的天險,和不輕易敞開的心扉,阻絕外人的到來,但我們求祢預備願意接待宣教士的平安之子,透過平安之子的家庭,幫助宣教士順利走進東南帕夏伊人的生活,活出基督生命的見證,贏得東南帕夏伊人的信賴,開展有果效的福音事工。「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,我要進到他那裡去,我與他,他與我一同坐席。」我們求祢鬆軟東南帕夏伊人封閉的心,挪去反對基督福音的定見;當基督透過各樣方式向他們叩門時,願他們被救主慈愛的聲音吸引,願意打開心門與耶穌一同坐席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2日(六)|浪跡世界的吉普賽人

July 2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扎赫拉(Zahra)靜靜坐在樹蔭下,用一雙神祕漆黑的大眼睛,打量往來的路人。她的小攤子上擺着各種銀器飾物、手工雜貨。她說自己會讀心術,也會為人占卜。 她最難忘童年時期,一家人經常乘坐大篷車到各個城市「旅行」。父親有一隻會表演雜耍的小猴子。羅姆人從小就在街頭磨練出各種謀生技藝,靈活地適應社會的變化,不論男女都有掙錢的能力。 雖然人們對這些流浪者充滿戒心或輕視,但其實羅姆人除了崇尚心靈自由,也很重視純潔。現在許多羅姆人開始定居,新的一代已經沒有流浪的靈魂或游牧的經歷,也避諱提及羅姆人的血統。 他們起源於印度北部,名字源自印度語的「Dom」,意思是「以歌唱跳舞為生的人」,也有人叫他們吉普賽人。 來到阿富汗的羅姆人,入境隨俗成了穆斯林。他們會講兩種語言:羅姆語和阿富汗波斯語。但由於受到歧視和文化差異,少有羅姆人擁有阿富汗公民身分。他們需要「織帳篷者」、醫療人員和掃盲老師的幫助。 代禱文 天父,這些不受歡迎、不被信任、也沒有公民身分的羅姆人,雖然已習慣了堅強獨立,但他們的心中都有被愛、被接納的渴望,求祢使他們早早知道祢的慈愛,被祢生命的活水滿足。我們祈求旅居各城的羅姆人,遇見向他們伸出雙手的基督群體,帶領他們在神的愛與神的子民中,找到生命的歸屬感。願祢祝福阿富汗的基督肢體有屬天的智慧與愛心,以神的眼光看待羅姆人的獨特,建造羅姆門徒,向阿富汗各個族群展現神接納的寬闊之愛,以及肢體和睦同居的美好。求神興起福音工人,向羅姆人展開母語的個人佈道,或製作廣播節目,為識字有限的他們指出救恩的道路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

7月3日(日)|回家是個危險的選擇

July 3, 2022 • 文:宣教日引|華語朗讀:憶紜, 背景音樂:《何其佳美》簡雅姍鋼琴創作演奏

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,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部落社會。普什圖人是阿富汗兩百五十多年來的傳統統治者。 阿富汗先後經歷國王被推翻、蘇聯入侵、美軍出征塔利班,戰爭不斷。許多普什圖平民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難民營,待局勢穩定後才返回阿富汗。由於貧困問題與戰火頻仍,驅使一些普什圖人想儘辦法逃到伊朗或歐洲國家。 由於伊朗本國也有普什圖人,所以對普什圖人接納度較高,不少阿富汗的普什圖年輕男子會在德黑蘭打工,寄錢回家鄉。可惜因為語言的隔閡,致使伊朗基督徒少與他們有交集。 自1818年開始,基督宣教士便試圖接觸普什圖人。來到印度宣教的威廉‧克里(William Carey),與北印度的普什圖商人有互動,進而將部分舊約翻譯成普什圖語。儘管漫長歲月中有基督徒透過興學、醫療、文學等方式向普什圖人見證基督,可惜仍無法在普什圖內部催生出本土的福音運動,仍需基督徒鍥而不捨的禱告,以及更多的工人差派! 代禱文 天父,感謝祢鍥而不捨的愛,一直差遣工人向普什圖人叩門。願漂流異鄉的普什圖人,如同雅各看見神向他們顯現,又如同路得遇見恩待他們的神兒女,向他們展現神豐盛的慈愛,使他們的心謙和柔軟,不再拒絕基督。求祢開普什圖人的眼睛,得以看見基督全備的救恩及真理教訓,比傳統伊斯蘭信仰及從小被視為圭臬的普什圖法則,更美更善。願他們渴慕真道與靈糧,被神的話語滋潤、建造,屬靈生命長大成熟。我們也祈求伊朗境  的許多地下教會,能跨越文化及語言隔閡,關懷阿富汗普什圖移工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,阿們!